讀書,很遠,又很近
發(fā)布日期:2023/12/15 11:22:11 | 瀏覽次數:7852 來源:鄧豐慶/特力集團9月22日舉辦的特發(fā)首期讀書會,讓我們聆聽了多位“大咖”分享的讀書經歷,讓大家享受了一場讀書盛宴。聽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;剡^神想想,自己好像很長時間沒讀書了,但又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讀書。
冰心曾說過:“一談到讀書,我的話就多了!”但現(xiàn)實的我們卻并非如此。不信?你可試著跟朋友、同事談談讀書話題,幾乎沒多少共同語言,甚至把話題聊“死”了,而且還送你一個白眼:“會不會聊天。 背霈F(xiàn)這種尷尬的局面,并非一日之“功”。
近年來,隨著科技的高速發(fā)展、互聯(lián)網及手機的快速普及,傳統(tǒng)書籍受到很大的沖擊。據調查,每位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機。換言之,除了8小時休息時間外,每人平均6分半鐘查看一次手機。假設一條資訊是100個字,如果每天看100條資訊,一個月便是30萬字的閱讀量。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閱讀上,就可以在一個月內輕松讀完40萬字的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第四卷?词謾C查電子資訊,刷抖音、小紅書、朋友圈……當然需要,但也要適可而止。畢竟,“雞湯”喝多了容易消化不良。長此以往,吳下阿蒙也不會令人刮目相看!
60、70后的人,多會珍惜讀書的機會,那時讀書也是多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。正如特發(fā)首期分享會中某位領導談到,他小時候只有課本,沒有其他課外書可讀。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后的今天,讀書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——“太自由”,自由到很多人幾年都沒有完整讀完一本書。
回想我這幾年的閱讀經歷,也算是有持續(xù)吧,但閱讀量嚴重不足。究其原因,有很多方面,其一是因為小孩年幼,每天精力處于透支狀態(tài),很難再抽時間閱讀,正如朱自清在《兒女》中所述:“若是雨天或禮拜日,孩子們在家的多,那么,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,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,也有過的!逼涠浅フ疹櫦彝ネ馑o幾的時間,只能應付親朋好友之間的來往,正如胡適先生所言:此身非吾有,一半屬父母,一半屬朋友。
這兩年,小孩年齡稍長,我的“自由”支配時間自然就多了,也逐漸“恢復”了以往的閱讀習慣,即使工作日白天沒空讀書,晚上睡前還是可以擠出時間讀一會兒。閱讀,讓我更加了解自己,了解他人,了解世界。
讀書就是讀自己。當你捧著一本書讀到盡興處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書中的每個故事,每個情節(jié),每個鮮活的人物,與自己的生活極其相近,仿佛是你的親身經歷。因此,有時你的心跳會加快、拳頭會攥緊,有時你的鼻子會酸、眼眶的淚水會打轉……
讀書就是讀作者。一部作品,傾注了作者的心血,也深深印刻著作者的歷程和情感。就以魯迅的作品來講,有人說,沒讀過魯迅作品的人會質疑魯迅的光環(huán),而讀過他作品的人,則嘆息人們對他的輕視。余華評價魯迅的語言“就像子彈穿越了身休,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”。在學生時代讀書時,我們常常因為刻板教學,而對魯迅和他的作品敬而遠之。如今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后再讀魯迅,才深深感受到他批判之犀利,直指人性的弱點,體會到他早已為我們種下的悲憫,以及跨越時代的共鳴。難怪有人感嘆:“成年人的艱難,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!痹谶@個碎片化閱讀泛濫的時代,在這個人云亦云的社會,重讀魯迅,或許能讓我們擁有一雙更加明亮的眼睛,看見無盡的遠方,無數的人們。
讀書就是讀世界。書,是人類智慧的結晶,是人類進步的階梯。讀書讓我們以最低的成本了解世間萬物。從古到今,從現(xiàn)在到未來,從國內到國外,從天文到地理……文學、藝術、科學、哲學等各種領域的知識,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。我們可以在書中遇見不同的人和事,不同的思想,不同的生活方式,從而拓寬我們的視野,啟發(fā)我們的思考,開闊我們的眼界,啟迪我們的思想。通過閱讀,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世界,從而在生活的旅途中不斷成長、不斷進步。
讀書,就在身邊。